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红茶是全球销售量最大的茶类,由茶树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等工艺制成,是全发酵茶的典型代表。
独特的发酵过程赋予了红茶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以及茶多糖等。这些活性成分不仅决定了红茶独特的风味和色泽,还赋予红茶抗氧化、抗炎、降血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代谢综合征、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肿瘤等多种潜在的健康益处。
01
红茶的抗氧化活性
氧自由基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包括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糖尿病等。
近年来,研究发现,红茶提取物能够通过包括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及维持抗氧化酶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多种机制抑制氧化应激。适量定期饮用红茶,尤其在氧化应激水平较高的人群中,能够有效增强抗氧化能力,并改善葡萄糖、脂质和尿酸代谢。
红茶的抗氧化活性主要归因于其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包括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黄酮类和没食子酸等。其中,儿茶素,如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被认为是红茶抗氧化活性的关键成分,其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ECG和EGCG,对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贡献最大。
此外,红茶中的茶黄素也被证实在经人类肠道菌群发酵后,其代谢产物具有显著增强抗氧化活性的作用。

02
红茶的抗炎活性
炎症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红茶作为一种发酵茶,其特有的茶黄素、茶红素、多糖等成分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并在多种炎症模型中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红茶的抗炎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炎症性肠病、关节炎和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特别是在右旋糖苷硫酸钠诱导的结肠炎模型中,红茶表现出多重保护机制,包括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恢复短链脂肪酸水平,以及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通路。
值得注意的是,红茶冷却后形成的茶乳较上清液表现出更强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这为红茶功能成分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红茶在改善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的慢性炎症方面也表现出良好效果,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03
红茶的免疫调节与预防肿瘤活性
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红茶中的活性成分,如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及红茶多糖等,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潜力。

研究发现,红茶提取物在黑色素瘤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抗侵袭和抗迁移能力,通过抑制p-FAK信号通路减弱黑色素瘤细胞的侵袭性和癌干性。
红茶多糖在肿瘤抑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从坦洋工夫红茶中提取的多糖,在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红茶中的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等单体活性成分在多种癌症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抗癌效果。
04
红茶的抗菌与抗病毒活性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以及新发传染病的持续威胁,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抗菌和抗病毒物质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红茶多酚表现出强大的广谱抑菌效果,尤其对沙门氏菌的抑制最为显著,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3.125 mg/mL,最低杀菌质量浓度为6.250 mg/mL。这表明红茶中的活性成分对食源性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05
红茶的降血糖活性
高血糖的有效干预策略之一是抑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如α-淀粉酶和α-葡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延缓葡萄糖的水解与吸收。
有研究发现红茶在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糖苷酶方面的活性高于绿茶,表现出更强的抗糖尿病潜力,并且对α-淀粉酶和α-葡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随着茶叶等级提高而增强。

有学者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中分离出6种多糖,发现红茶多糖对α-葡糖苷酶的抑制能力最强。研究从红茶中分离纯化出一些具有抑制酶活的化合物,如从云南红茶“金芽”中分离出的新型化合物TheaflavoidsA-C表现出超强的α-葡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显著低于阿卡波糖。从英德红茶中分离出的新型黄烷酮类化合物AmelliaoneA对α-葡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显著优于阿卡波糖。
红茶还能够平缓餐后血糖波动,降低高血糖应答。研究显示,餐前30 min饮用红茶可显著降低食用馒头和白米饭的餐后血糖指数(GI),使餐后血糖曲线更加平稳。
还有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红茶还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糖尿病代谢异常。
06
红茶调节脂代谢和抗肥胖活性
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仅显著增加了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还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
用红茶水提物干预肥胖小鼠后,小鼠体质量、肝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均显著改善,同时调控了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促进了ACC1的磷酸化,改善了肝脏脂肪变性。
红茶多酚和多糖不仅能够减少脂肪的形成和积累,还能促进脂肪的分解,同时改善代谢健康。
同时诸多对红茶调节脂代谢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红茶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产热激活剂,通过介导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和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展现出显著的抗肥胖作用。

红茶通过CA2-AKT-Ucp1信号通路介导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和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机制
胰脂肪酶是脂肪消化过程中关键的水解酶,有研究发现红茶在消化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降低,但经体外消化后其对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率增加26.97%。
07
红茶调节血压活性
高血压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还与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在血压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够将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II,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红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尤其是儿茶素,一方面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另一方面通过抑制ACE活性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这种多重协同作用能有效降低血压。另外一项研究发现,红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槲皮素-3-O-芦丁糖苷,具有显著的抗高血压活性。

此外,研究者证实红茶在空腹和高脂饮食负荷后的动态血流条件下,主要通过降低血压、改善血流波反射和减轻动脉刚度3个方面表现出显著的血管保护作用,因此规律饮用红茶可能具有重要的心血管保护意义。
08
红茶调节肠道菌群与肠道稳态活性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不仅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免疫系统的调节,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红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虽然茶黄素和茶红素在小肠中的生物利用度较低,但在到达结肠后,能够选择性地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潜在的致病菌,从而优化肠道菌群结构。

在体外研究方面,使用人体肠道模拟系统的试验显示,红茶提取物能够显著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拟杆菌-普雷沃氏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增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红茶能够显著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量,对维持肠道健康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09
红茶缓解便秘活性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便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红茶提取物在缓解便秘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潜力。

在小鼠便秘模型中,红茶提取物通过增加排便量和粪便含水量,提高胃肠道传输率,从而改善排便功能,同时红茶提取物可以保护结肠组织免受损伤,维持肠道正常功能。在分子水平上,红茶提取物能够降低结肠中水通道蛋白AQP3和AQP9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调节肠道水分转运的重要机制。
10
红茶缓解肺、肝脏与肾损伤
随着环境污染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加剧,肺、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损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红茶作为一种传统饮品,其多元化的生物活性成分在器官保护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在肺部保护方面,研究发现红茶对颗粒物引起的肺损伤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在肝脏保护方面,红茶能够有效对抗重金属(如镉和铅)导致的肝损伤,维护肝细胞结构完整性。同时红茶提取物能够缓解黄曲霉毒素B1引起的肝毒性。
此外,在代谢性疾病方面,红茶提取物通过促进脂肪酸代谢,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而富含茶黄素的红茶提取物则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显著缓解肝纤维化。

在肾脏保护方面,研究显示红茶提取物能够减轻黄曲霉毒素B1诱导的肾损伤并改善肾功能指标,增强抗氧化能力,调节相关基因表达。
此外,红茶还表现出对生殖系统的保护作用,研究发现适量饮用红茶可改善精子质量,且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11
红茶缓解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退化和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及绝经后女性。
多项研究证实,红茶提取物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茶黄素能够通过增强骨强度、改善骨皮质厚度、降低骨吸收标志物水平来缓解骨质疏松。同时红茶与其他天然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协同效果,如红茶提取物与铁皮石斛提取物联合应用具有显著协同效应,红茶与诺尼叶提取物联合使用在改善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方面同样表现优异。

近年来,红茶健康功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显著,但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活性成分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不充分、健康功效生理机制不明、缺乏大规模高质量人体临床研究等。
红茶健康效应潜力巨大,未来多学科交叉研究可揭示其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优化加工利用,推动其在多领域广泛应用,助力人类健康。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5年第6期,P1-16,《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者:孙洪,王新宇,刘成玉,陈岗,杨群,徐书豪,李大祥,练学燕,王立磊,陈贵杰*,杨天元*。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丨中国茶叶(ID:chinatea197905),所有权利归属原作者所有,仅供茶友们阅读学习。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只宣传权威可靠的媒体报道!在探索健康的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